我们一直在说,要做一个高情商的人。
那么,到底如何评价一个人情商的高低呢。
其实很简单。
就看我们与之相处的时候,是否感到舒服。
高情商的人,与之相处,会感到很自在,如沐春风。
而低情商的人,与之相处,会让人觉得很不舒服。
今天,为大家分享5个低情商的表现,大家可以观照自身或者身边的人,看下是否存在这些行为。
有则改之,无则加勉。
通过贬低别人抬高自己
知乎上有一个问题是,总是通过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的人是什么心理?
其中最高赞的回答是:自卑。
确实是这样,一个人越是缺少什么,就越炫耀什么。
因为自卑,因为觉得自己不够好,便只能通过“证明”别人不好,来侧面对比自己很好。
所以,你在生活中,可能就会经常看到这样的行为:
“你老公也太小气了吧,你生日就送你这个,我生日的时候,我男朋友......”“你们老板也太小气了,一个月给你的工资才4000,我随便做都有7000。”
其实,这样的表现,就像是刺猬。
之所以浑身长刺,是因为本身太过弱小,只能通过刺来显得自己的强大。
贬低别人,是一把双刃剑。
在你把别人踩下去的时候,自己的形象也不会高到哪里去,别人只会觉得你刻薄,不好相处。
越是饱满的麦穗,越是会低下自己的头。
同样,越是有实力、高情商的人,越谦卑。
沉浸在过去的怨恨中无法自拔
有这样一种说法,总是抱怨的人,会赶走好运,带来怨气。
我挺认同的。
认识这样一个人,不管是生活中的不顺,还是工作中的挫折,总是喜欢抱怨。
抱怨家里人不会体谅自己,总是跟自己吵架;抱怨身边的朋友不好相处,叫不到知心好友;抱怨工作难度太大,怀疑领导故意为难自己;......
一个人如果总是抱怨充满负能量的人,身边的人不爱与之聊天交往,影响人际关系。
一个总是抱怨工作不顺的人,很难真正认识到自身的问题,从而改正进步。
没有谁的生活是一帆风顺的,每个人都在与人生苦战。
只不过是,有的人抓着被困与生活的阴暗面无法自拔;而有的人,却可以拨开生活的迷雾,为自己找到发光的方向。
Sponsored Link
不沉溺在过去的怨恨中无法自拔的人,才可以做自己的太阳,温暖自己,照亮别人。
始终要在言语上胜过别人
跟始终要在言语上胜过别人的人相处,真的太心累了。
王蒙曾经写过一篇微小说《雄辩症》。故事是这样的。
医生请病人坐下。
病人说:“为什么要坐呢?难道你要剥夺我的不坐权吗?”
医生无可奈何,给病人到了一杯水请他喝水。
病人说:“这样谈问题是片面的,因而是荒谬的,并不是所有的水都能喝。例如你如果在水里掺上氰化钾,这水就绝对不能喝。”
医生毫无办法,便换了一个话题,谈论起今天的天气很不错。
病人又说:“纯粹胡说八道!你这里天气不错,并不等于全世界在今天都是好天气。例如北极,今天天气就很坏,刮着大风,漫漫长夜,冰山正在撞击……”
这虽然是个虚拟的故事,但拥有雄辨症的人,也确实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。
与人交谈的时候,总想在言语上战胜别人,希望对方认同自己的观点,忘记了谈话最原本的目的。
最终的结果就是:达不到沟通的目的,说话得罪人而不自知。
Sponsored Link
一言不合就翻脸
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,真的特别害怕遇见一言不合就翻脸的人。
本来聊得很开心,不小心说了一句对方不喜欢的话,对方马上拉下脸,身边的人都很尴尬;
本来相约一起去玩,对方因为一些事情突然心情,影响了同行朋友的气氛;
本来在开会讨论事情,有一个观点与对方相悖,对方马上不高兴,影响了工作的氛围和进度。
这不是真性情,这是情商低。
这个世界,不可能永远围着一个人转。
没有谁有义务,总是讨好一个人。
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,不总是把所有的喜怒哀乐挂在脸上,是一种情商,更是一种能力。
对别人的生活指手画脚
看过一对摆地摊的夫妇的故事。
路边有一个中年女人正在摆地摊,正值午饭时间,一个中年男人骑着自行车过来送饭。
男人一下车,就歉意地笑道说:“对不起,我来晚了,饿了吧?”
女人看着着急给自己送饭的丈夫笑笑说:“没事,不着急,还早呢。”
男人笑着从自行车前面的筐里取出午饭,两人就着路边的阶梯坐下开心地吃了起来。
此时来了一个中年阿姨,看着两人餐盒里的饭菜,诧异地对女人说:“大妹子你真可怜,辛辛苦苦工作,老公就给你吃这些寒酸的东西,一点油水都没有。”
说完,扭着身子离开了。
夫妻两人面面相觑,原本美味的饭菜也失了幸福的味道,多了分苦涩。
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曾经讲过一句非常有名的话: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。
每个人的生活环境都不一样,所经历的事情也不一样。
你眼中的不幸,或许对于别人来说,已经是莫大的幸福。
不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,随意对别人的生活指手画脚,是一种高级的情商。
吾日三省吾身,是一个人变得越来越好的前提。
每天睡前,与自己的心灵对话,问问自己,今天有没有做什么低情商的事情。
如果有,总结反思自己,今后努力改正。
如果没有,那么恭喜你,高情商的人,自带光芒,不仅自己生活顺心,也能给他人带来如沐春风的感觉。
与君共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