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ursday, 7 January 2016

人要活出格局!(好文)

112016




一只蚂蚁拖着一穗麦芒,发现无法拽进窝里,
它把麦芒拖到一边,为其他蚂蚁让路。
这,就是一个生命的格局。

中国人在建筑上讲究大格局:门楣要高,屋宇要广,庭院要深,然后,杨柳堆烟,帘幕无重数。其实,这也是每一个人喜欢的人心的格局。

孔子也说:“君子上达,小人下达。”成就大事之人,不仅要“上”,高屋建瓴,俯察全局;更需“达”,洞悉世事,达于情理。一言以蔽之,能成大事者,一定是个有大格局的人。

而若要有大格局,归根结底,所需有三点——即大眼界,大襟怀,与大涵养。


高屋建瓴,是大眼界

农家出身的刘邦刚打进咸阳的时候,一见宫中财宝无数,便死活不肯走了。张良一见,赶忙忠言相谏。他明白,等刘邦成就了大业,这点财货根本算不得什么。但如若败坏了汉军名声,甚至消磨了刘邦称霸天下的雄心,那就大大不值了。

刘邦也从善如流,封了宫廷,向关中百姓“约法三章”,争取了民心,奠定了争霸天下的基础。而入关后先忙着敛财的起义军首领们,多半没混出什么名堂。

《论语》有云:“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,致远恐泥,是以君子不为也。”小事,小利也不是不值得重视,但选择不偏狭,不拘泥的着眼点,则是更重要的。站得高了,眼前的小境况就蒙不住双眼;看得远了,自然不会为一时得失盲目乐观,或妄自菲薄。

有大格局的人,首先须有大眼界。





ad by Google






海纳百川,是大襟怀

“夫仁者,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。”大的格局,来自大的包容。

世上找不到两个一样的人,正因为此,每个人才各有自己的独特之处。但恰恰因为人各有所长,你的长处才不值得你引以自傲。因此,人的格局大小,往往不在于你身怀什么长处,而在于你是否看得清他人的长处,容得下他人的不同,并能跳出身份、地位带来的成见,既以冷静审视他人,又用胸怀包容他人。

在“容人”这一点上,“战国四公子”中的孟尝君无疑值得今人学习。但凡投奔他门下的门客,无论擅长什么,他通通以礼相待。而他对门客们种种个性的包容也得到了丰厚的报偿。

他在秦国遇险,被秦王关押,便想找秦王的一个宠妾说情。宠妾同意说情,但要一件已经献给秦王的狐裘作为交换条件。孟尝君的门客中有位妙手空空儿,他偷出了狐裘,带给宠妾,孟尝君得以获释。出狱后,孟尝君连夜逃到函谷关,可守卫有规矩,偏要等鸡叫才开城门。这时,一位会学鸡叫的门客就发挥了作用:他一学鸡叫,引得关上公鸡纷纷鸣叫,守卫开门,孟尝君终于逃离秦国。

你心中所能容纳的人愈多,能为你卖命的人也就越多。人若是襟怀太窄,容不得性格不同,地位有别的人,做人的格局就嫌小了。格局太小,自然做不成大事。





ad by Google



宁静致远,是大涵养

孔子讲:“无欲速,无见小利。欲速则不达,见小利则大事不成。”该慢下来的事情,就必须慢下来,扎扎实实地做好。而养心与求知,恰恰是人生种种修行里,最急不得的事情。心如若随着权与利跳来跳去,不过徒然心烦而已。

宋代神童方仲永年少时业艺惊人,家家羡慕,可他父亲偏偏图他早赚名利,不让他静心学习,终日带他出席各种名流聚会,博取名声。就这样,方仲永的学养日退五尺,最终没能避免“泯然众人”的命运。

大涵养的积淀,远非一朝一夕的事情,无论心智的历练,还是知识的学习,都不能急功近利,揠苗助长。唯心神宁定,厚积薄发,才是收获大涵养,大格局的正途。
眼界高了,襟怀广了,涵养深了,人的格局便大了。有了大的格局,才能心远天地宽。在千云万水间,游刃有余,而又怡然自乐。



ad by Google




你可能也喜欢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