洗腦華人常用的10句話
NO.1【你不能改變別人,只能改變自己】
適用人群:
這句話對有一種人是管用的,
那就是一天到晚只會嫌別人做的不好,
似乎全天下都欠了他從來不反思自己是不是有問題的人。
特別是那種試圖讓全世界都按照他們的方式運轉的人。
只可惜,越是這種人,喊“改變自己”喊得越響,
他們是在要求別人改變來適應他們的固執。
奴性潛臺詞:
改變有很多種,
但是一大部分喜歡用這句話給別人洗腦的人,
強調的總是讓人變得柔順的那一面。
遇到了矛盾,要求你先理解體諒,
先改變自己的態度,而且是“只能”這樣做,
他們會反復地強調你“只能”這樣做,
甚至把某些不該你承擔的責任,推到你的頭上。
Google Sponsored Links
Google Sponsored Links
破解:
憑什麼不能改變別人,就要改變自己?
需要改變的是對付別人的方式,而不是自己的原則。
改變有很多種,比如有人天天抽你,你改變不了這個人,
但是你可以選擇
1. 抽他
2. 離他遠點,他要是繼續纏著不放,抽他
3.調整心態繼續忍耐。
如果抽的夠狠,未必不能改變別人。
NO.2【社會就是這樣,你又不能改變社會,只能適應】
適用人群:
只埋怨社會不公平,世界不公平,
沒有好機遇而自己完全不努力的人。
把自己的loser全部歸於社會的不公平,
全部歸於“沒趕上好時候”,
成天懷念所謂的“從前人們多麼多麼有道德”。
奴性潛臺詞:
這句話聽得最多的是在上學的時候—
“現在就是應試教育,你又當不了教育部長,
不能改變,你就只能適應”,
畢業了,他們會用這句話來扼殺夢想,
“你想的多好多好,但現實是這樣,你只能適應”。
用這句話洗腦的用意在於—
我們可以承認有些事情是不合理的,
但是你們能怎麼樣,
你們沒有力量挑戰社會大趨勢的權威,
就不要指責社會大趨勢的不合理了,
社會讓你幹啥,你就幹啥。
所以這句話經常被用來堵嘴,
凡是對某些事物有不同的看法,
對社會弊端有自己的批評,
往往會遭到這句話的堵嘴攻擊。
破解:
先不討論人能不能改變社會,這沒啥可論的,
就先承認如我等草民是沒有能力移山填海,
這句話仍然渾身破綻。社會就是“這樣”,就是哪樣呢?
你只能適應?適應哪種趨勢呢?
洗腦者口中的社會現實是否就是真正的社會現狀?
例如最常見的“公務員至上”的擇業觀,
即使是目前這確實是一種趨勢,
但也不是唯一的出路。
再比如現在的婚戀觀,
在某些人那裡變成了完全的物質交換。
這些所謂的趨勢,並非不可改變的洪流,
它們看似氣勢洶洶,
其實其中包含很多被放大的焦慮。
如這類現象,你或無法改變,
也不必非要“適應”。
再退一步,適應,
是否就等於隨波逐流?
無奈的事,不合理的事有很多,
我們不是教育部長,
是不是就應該對不合理之處避之不談?
甚至認為那就是合理的?
或者是不是把自己弄成一個隻會學習的書呆子,這才叫適應?
即使不能改變社會,我們總有保持清醒的權利,
在這個神奇的年代,茫茫然隨大流,怎麼死的可能都不知道。
NO.3【不要抱怨,抱怨又解決不了問題】
適用人群:
極端消極,除了抱怨什麼都不做的一少部分人。
為了抱怨而抱怨的人。
奴性潛臺詞:
與這句話類似的還有“有抱怨的時間不如去做blabla……”
“有抱怨的時間你早就巴拉巴拉……”、
“有本事不要在這裡抱怨,去巴拉巴拉……”。
事實上,說這些話的人有意無意忽略了一點,
抱怨和抱怨是不一樣的,
“抱怨”對每個人的意義也是不同的。
被他們稱作“抱怨”的情緒,
細分起來能夠分成很多種,
他們會把對某些事物的攻擊,
求責、不滿、批評全部劃分進“抱怨”的行列,
然後一棍子打死,
這樣能夠化解很多指責和批評,
當你批評的時候,說你是抱怨,
一下子就可以把責任推到你的心態上。
同時,“解決問題”的說法,
完全忽視世上有“心理問題”,
只集中於“現實問題”,
忽視人是有情感有悲喜的,
完全把人看做一種木偶般的存在。
破解:
抱怨其實是一種不太受周圍人歡迎的行為,
特別是不能感同身受的人,
他們會本能地逃避負面情緒,
並且阻止他人憤怒情緒的表達。
對於統治者來說,被統治者的抱怨,
是一種危險的信號,
代表內心有怨氣,有怨氣就可能會有反抗。
甚至很多本意是善良的人,
他們會簡單認為,
滿臉笑容滿口樂觀語言的人,
就一定是比正在抱怨的人快樂,
從而站出來阻止抱怨,鼓勵樂觀。
事實上,抱怨的積極意義比想像中大得多,
通過適當的抱怨發洩情緒,
直面真實,明確責任,
其意義有時甚至大於所謂“解決問題”。
至於對付某些聖母,
我會直接告訴他—我這可不是在抱怨,我是在罵你。
NO.4【少抱怨,多感恩】
適應人群:
天天在喊這些話的人,最需要這句話。
奴性潛臺詞:
又是一句生生被毀了的曾經有道理的話,
毀掉這句話的,就是最推崇它的那一批人。
它越來越變成了強勢對弱勢的一種要求,
這使它成為這十句話的奴性之首。
對領導,少抱怨多感恩。對社會,少抱怨多感恩。
對國家,少抱怨多感恩。對老師,少抱怨多感恩。
對父母,少抱怨多感恩。上對下的要求,強對弱的要求。
對別人提這樣的要求,自己就可以少一點承擔責任,少一點付出。
然後,弱勢和弱勢之間竟然也在互相說著—
“咱們要少抱怨多感恩呀,這樣才能活得快樂呀”。
甚至,把該怨的事說成恩,
讓你去感恩戴德,天朝這樣的事還少嗎?
破解:
就事論事。怨恨該怨恨的,感激該感激的。
鍛煉自己區別這二者的能力 。
子曰過的——以直報怨,以德報德。
NO.5【比起誰誰誰,你已經很幸福了】
適用人群:
無,我從不認為幸福不幸福是比出來的
奴性潛臺詞:
他們總會找到比你更慘的人。
來證明你“其實已經很幸福了”。
目的是讓你知足,知足,
就不會提更多的要求,
知足,就不會有太多的對他們的指責。
甚至,通過找一個比你過的慘的人,
讓你感覺產生誤差,
以為他們給你吃的苦還都是甜的。
這是那些洗腦者的邏輯。
有比你慘的人,你就覺得自己幸福了,
某種程度上不是一種好的心態。
你嚼著窩頭,回頭一看還有吃不上飯的,
你就覺得窩頭啃著挺香,
你不去想想怎麼能讓自己吃上白麵?
你買不起鞋,回頭一看還有人沒有腳,你就滿足了?
你不去努力掙錢給自己買鞋?
這幾年,勸人要知足的越來越多,
鼓勵人有追求的卻越來越少。
破解:
人和人是不一樣的,
幸福還是痛苦只有自己知道,
不能因為世上斷腿的人多,
就不允許崴了腳的人哼哼。
謝絕比較誰更慘,
謝絕“你這樣已經算是很幸福”。
人幸福不幸福的標準是自己的,
不是比較出來的。
尤其是不要在我鬱悶的時候,
再跑過來和我說你當年多慘多慘你現在這個算什麼。
對他人的傷痛表示輕視,是一件殘忍的事情。
NO.6.【凡事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】
適用人群:
建議那些總是以此要求別人的人試試。
奴性潛規則:
用 “凡事”取代就事論事,
以偏概全,
用一個“多”“少”的界定,
直接混淆了黑白。
要求你凡事對內歸因,
就像是這十句話的共同特點那樣,
是對對方錯誤的有意遷就和回避。
矛盾的起因,該誰的就是誰的,
如果要“多”找自己的,“少”找別人的,
方式就只能是把別人的錯誤壓在自己頭上。
這一點在父母和孩子的關係中體現的尤其明顯,
很多父母尤其喜歡把矛盾的責任全部推給孩子,
把自己情緒的起因全部推給孩子。
一個人畏懼強權,
不敢把原因歸於真正的責任人,
而是歸結到自己身上,
善良且可悲。
破解:
凡事向內歸因,
對心理產生的壓力是巨大的,
承擔太多本不該屬於自己的過錯。
如果形成了對內歸因的習慣,
外界的傷害會有翻倍加在你身上的後果。
不回避自己的責任,
但“原因”該誰的就是誰的,
我們沒有“多”找自己原因的義務。
NO.7【快樂也是一天,不快樂也是一天,為什麼不過的快樂一點?】
適用人群:
我也不知道對哪些人才適用這一句……
(這句話我聽得太多了,不走大腦地就說,
自己不爽的時候卻從來用不上,最極品的一次,
我的一個朋友發帖抱怨極品上司對她的欺壓,
下面回帖竟然說反正快樂不快樂都是一天,
還是開心地過吧。
我靠,你哪怕什麼都不說呢,也比來這麼一句好)
奴性潛臺詞:
這是極端麻木的一句話,
很多人只是機械地重複它,
自己卻做不到,
足以說明這是句腦殘廢話。
對大多數人來說,在多數時候,
快樂還是不快樂,是有原因的。
閑著沒事一直傻樂的,
閑著沒事一直不快樂的,少。
說這話的人,把人活著的每一天,
描述成驢拉磨一樣的僵化,
“快樂也是拉一天磨,
不快樂也是拉一天磨,為什麼不快樂地拉磨呢”
他們宣揚樂觀,
可他們本身對待生活的態度,卻不是積極的,
既然不能去死,
那就混一天算一天。
回避不快樂的根源,
這不是樂觀,是麻木。
把這話變一下,
就可以看出它的荒謬性。
“生病也是一天,不生病也是一天,你幹嘛非生病呢?”
用這話洗腦的人,
正是強化你對人生的無能為力感,
同時宣揚快樂至上,
不管你的目標是什麼,
一句快樂最重要,統統抹殺。
破解:
有病別傻樂了,吃藥去吧!
NO.8【父母都是為了你好,只是方式不對】
適用人群:
如果有人不分情況地對你說這個,
揍他,然後把這句話送給他。
奴性潛臺詞:
只要目的是“為了你好”,
任何方式你都要接受,甚至還要感恩。
但是,“為了你好”這件事是不能證明的,
因為打著為了你好的旗號做出的傷害,
全部會用“方式不對”來掩飾。
這是流氓邏輯。
用這句話可以隔絕一切講道理的可能性 ,
所有的父母都是為了你好,
所以你要接受推論完成,
結果是你要無條件接受父母的一切。
破解:
一個人,強調自己的父母是對自己好的,
強調自己愛自己的父母,
完全沒有問題,值得支持。
但他沒有資格判斷別人的父母是不是這樣的。
更沒有資格在一件他不瞭解的事情上,
斷言誰對誰錯。
因為有部分父母,
在很多事上是在“為孩子好”,
就以此斷言所有的父母都是如此,是很腦殘的。
即使是屬於“真的好”的一部分,此言也不可取。
父母所追求的,是他們所認為的好,
不一定是孩子認為的好。
方式不對,也應該為這份不對負責。
方式不對,子女也有權反抗。
以上都是廢話,最想說的是——聖母退散。
NO.9【沒有不愛自己孩子的父母】
這一句在邏輯上脆弱不堪的話,
卻是十句話中的大BOSS。
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=所有的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,
要推翻這條假設,僅需要一個反證即可。
事實上,反證絕對不僅一個,
只是多數聖母,對這些反證會選擇無視。
或者乾脆在“愛”的定義上做文章,
把傷害說成是愛,是表達方式錯了的愛。
所謂“表達”,需要有“內在”,
沒有“裡”何來“表”,內心無愛,如何能表達出愛?
甚至當有的父母自己說出不愛自己的孩子時,
聖母們也會選擇性無視。
之所以有這麼多人支持這個觀點,
不僅僅是因為長期的洗腦,
也因為這是一個能夠給人以好處的前提。
推理1:所有的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
我是你的父母,
我必然愛你,然後可以在“愛”的旗號下為所欲為。
推理2:所有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
我是他們的孩子,他們必然愛我,
然後可以暫時忽視傷害,取得內心平衡。
破解:
還是那句話,你父母愛不愛你,
你愛不愛父母,你自己感覺是就可以是。
但是你沒有資格判斷另外兩個人之間有沒有那種愛。
人心是複雜的,父母也分很多種。
NO.10【 再過幾年你就不這樣想了】
奴性潛臺詞:
這句話的潛臺詞其實是—再過幾年你就會像我們這樣想。
隨著年齡閱歷的變化,想法改變會很正常。
但是,沒有人能夠斷言自己將來會怎麼想。
持此觀點的人,認為對事物的看法是唯一的,
世上所有的人都會“這樣想”,
沒有“這樣想”的人,僅僅是因為時間還不到。
用這句話給你洗腦,是在告訴你,
你早晚會像我們一樣思考的,還不如現在就聽我們的,
以此打擊你對自己判斷的信心。
如果你真的對自己的判斷完全失去信心,
認為自己的未來必然會按他們的思維方式進行,
他們的目的就達到了。
世界上又成功地多了一個複製品,
然後這個複製品會繼續去勸說別人。
破解:(是不是有點惡毒?) 再過幾年人還會死呢!
Google Sponsored Links
问题:怎么才能每天都收到这种文章呢?
您可能也會喜歡:
以上内容并不反映或代表本人之意见及观点,转发及引用请自行核实或抉择。本平台所有影音图文,都各自注明来源及作者,请重编录用者注明出处及作者,以尊重其著作劳动。若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,以尽快删除。
我们重在分享,所有文字和图片均从网络转载,对文中陈述内容和观点均保持中立,不对其准确性、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,因编辑需要文字和图片之间亦无必然联系,仅供读者参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