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aturday, 16 July 2016

如何打造一个团结的团队?团队团结的四大支柱




如何打造一个团结的团队?在中国文化和中国体制下,增强组织团结,必须铸牢“四大支柱”。

第一大支柱:领导者成为团结的“主心骨”

在团队中,领导者是“头”,是“脑”,是“领路的人”、是“举旗的人”。领导者决定着团队前进的方向,行进的速度和力度。因此,领导者必须点子清、主意正。天行健,君子自强不息。如果领导者意志坚定、态度鲜明、行动果敢,会感染追随者,向追随者传递力量,并激发追随者潜在力量;如果领导者心无定向,态度暧昧,迟疑犹豫,追随者将六神无主,不知所措,团队陷于崩溃边缘。如果团队的“一把手”心猿意马,朝三暮四,必然导致人心涣散,群龙无首,谣言四起。这时,团队的“老二”,甚至“老三”将可能乘机而上,冲锋向前,填补缺位,由此直接威胁团队既有运作,导致团队分裂,直至最终解体。
GooglSponsored Links


第二大支柱:管理者成为团结的“定影剂”

严格地讲,正式组织中的“一把手”是领导者,其余各色副职以及一下是中层,属于管理者。领导者的职责是“做正确的事”,管理者的职责是“把事做正确”。领导者是组织的灵魂。管理者要“跟得紧”,要摆正“位子”,不“掉链子”,不走样子。要自觉维护领导者权威,倾注领导者意志、意图,执行领导者决定,补位而不越位,用权而不擅权,谋政而不篡政。管理者跟进,必然带动追随者跟进,各显其能,各尽其责。如此,团结大局可造。不团结,往往“祸起萧墙”,从“高管层”内部纷争起始,由核心向外围逐步扩散,持续“发酵”。内耗严重,人人自危,明哲保身,只问人不问政,必然导致政事荒废,发展受害,组织危机。

第三大支柱:跟随者成为团结的“防滑剂”

这里所说的“跟随者”,是指工作在组织核心中枢的人员,领导身边的人员,包括文秘司机等。这些人常与领导者“近距离接触”,比较了解领导者喜怒哀乐,了解领导者所处理的政务要事,甚至熟悉、窥视领导者内心世界。因此,在增强组织团结中,跟随者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。如果不适当地充当领导者的耳目和传声筒,势必在领导层引起不必要的相互猜忌,内心矛盾,工作冲突,导致不信任感加深,威胁团结局面。毕竟,跟随者只是了解一些“零碎的信息”,不完整、不全面、不准确,跑风漏气容易导致误信、误传,以讹传讹,贻害无穷。跟随者大多经过精挑细选,具有较高素质,更要谨言慎行,为事业尽力,为领导尽心,口风紧,作风硬,无缝隙,不说不利于团结的话,不做不利于团结的事。
GooglSponsored Links


第四大支柱:文化气场成为团结的“催化剂”

团结不仅是一种态度,也是一个人的品质,更是一种工作能力,一种组织文化。一个衰败的组织,一个四分五裂的组织,必然缺乏团结的文化基础,人人小肚鸡肠,蝇营狗苟,各自为政,风言风语,传谣信谣,彼此不顺眼,不对劲,顾左右而言他,谋人不谋事。一个兴盛的组织,一个朝气蓬勃的组织,必然具有团结干事的文化氛围,彼此信任,彼此欣赏,心往一处想,力往一处使,信心足,心气顺,干劲大,谋事不谋人,一心一意求发展。不同的组织需要彰显不同的组织文化特色,但要形成团结文化却是组织建设的共同要求。

“主心骨”、“定影剂”、“防滑剂”和“催化剂”是一个组织团结的“四大支柱”。虽然“四大支柱”的功用有所不同,但他们共同支持着组织团结的局面。“四大支柱”缺一不可,组织建设必须铸牢“四大支柱”。毛泽东曾讲,团结紧张,严肃活拨。这是中国文化特色的组织建设通用法则,也是毛泽东关于组织建设的重要遗产,值得我们深入挖掘,光耀其深邃内涵。



GooglSponsored Links





问题:怎么才能每天都收到这种文章呢?
答案:只需点击图片下村下老ilovetoshare关注即可!



您可能也會喜歡: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最好的医生是自己!
最好的医院是厨房!
最好的药物是食物!
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好一点!
欢迎一起加入我们的圈子:【食疗养生/投资理财,好文不泄露】


以上内容并不反映或代表本人之意见及观点,转发及引用请自行核实或抉择。本平台所有影音图文,都各自注明来源及作者,请重编录用者注明出处及作者,以尊重其著作劳动。若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,以尽快删除。

我们重在分享,所有文字和图片均从网络转载,对文中陈述内容和观点均保持中立,不对其准确性、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,因编辑需要文字和图片之间亦无必然联系,仅供读者参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