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位許久未見的好友突然來電:「我離職了,現在比較有空要不要聚一聚?我去台中找你。」我驚喜之餘多了一絲的驚嚇,不過還是答應邀約當作敘舊。和他大學期間認識,他總是喜歡嘗試新鮮的事情,帶有完美主義性格,一旦定下目標,通常就是不顧一切的往前衝。知道他這幾年的工作還算順遂,工作內容還是自己的興趣,職場人際互動不差,老闆也還算器重,薪水待遇自然不會低到哪裡;怎麼想,都找不到突然離職的理由,難不成被挖角?還是要創業?
「做得好好的幹嘛要離職?」我好奇地問。
「階段性任務結束呀!」他神祕地說。這下子我更一頭霧水了。
「階段性任務結束呀!」他神祕地說。這下子我更一頭霧水了。
「當初踏入這家公司,公司是血汗營利出名的,但對我來說,只要找到存在的意義就好。我不太會去計較被要求的KPI(關鍵績效指標),也是因為工作內容是自己的興趣,正因為是喜歡做的事情,所以再辛苦都能忍受。能夠屢次達標,靠的也是熱情。」
「聽起來很好呀!幹嘛離職?」
「因為我對工作內容有動機,但對公司沒動機了呀!」
「因為我對工作內容有動機,但對公司沒動機了呀!」
在公司裡,每個人的工作動機不同,有的人為五斗米,有的人為了理想,但不管怎麼樣,都是因為有動機才讓他們持續工作。
「蝦毀?」
「公司的高層要求達到 KPI 的方式,是要照他們的計畫,否則會有開不完的檢討會。達到 KPI 合情合理,但是得要用他們的方式去做,就會被綁手綁腳。檢討會檢討的,永遠是個人而非策略,這實在很浪費時間;與其這樣,倒不如換個地方繼續衝嚕!」
「公司的高層要求達到 KPI 的方式,是要照他們的計畫,否則會有開不完的檢討會。達到 KPI 合情合理,但是得要用他們的方式去做,就會被綁手綁腳。檢討會檢討的,永遠是個人而非策略,這實在很浪費時間;與其這樣,倒不如換個地方繼續衝嚕!」
暫且不管朋友最後落腳何處,他提到「對工作內容有動機,對公司沒動機」。我想,他應該仍然熱愛自己的工作,只是對公司有所失望了吧!
Sponsored
從心理學解讀「工作動機」的重要性
心理學也有提到「動機」的概念:人要達成目標,就需要先產生動機,因為動機才會觸發行為的產生。「動機」就是要讓個體產生行動,並且維持行動。很像在燃燒柴火,一開始總是需要一個小小的火苗來燒旺。而朋友的離職,其實就是因為內在動機轉為外在動機,再因為某些因素造成了無動機。
人要持續保有動機去做一件事情,有一個重要因素是「自我決定」,也就是在形成目標時,個體能有自己「選擇的自由」;個體在決定某個目標行為時,是不是具有「自主性」?自主性指的是個體能否依照自己的興趣來行動,或者能夠整合對目標的價值和渴望。
心理學家 Richard M. 和 Edward L. Deci 認為個體自我決定的程度不同,就會產生不同的動機,每個人的行為都會依序落在一個連續軸線上,個體的動機類型可簡單區分為:無動機、外在動機和內在動機。
「動機」有分為內在和外在動機,這是一個向度;有的人有內在動機,但可能因為外在因素,而逐漸成為外在動機;有的人因外在動機產生行動,在當中找到了內在動機。「內在動機」就是個體真的喜歡做這件事,可以自由選擇是否要達成目標,然後在這個過程中,可以獲得滿足與正向感受;「外在動機」就是個體做某件事時,受外在環境的控制,個體的行為是為了達到某種工具性的目的,而並非是自己真正喜歡、有興趣做的事。
「無動機」就是完全不想做這件事,沒有行為的意圖。內、外在動機,不是絕然二分法,而是一個向度的改變。
Sponsored
企業組織如何影響員工動機?
影響外在動機不外乎就是獎賞和避罰。 多數的時候,公司的「政策」,則可能會讓員工從內在動機往無動機的方向移動。
內在動機的強度,有可能會因為外在動機的加入而遭到破壞,而變成外在動機,這樣的現象稱為「過度辯證效果(over justification effect)」。像是原本就喜歡閱讀的孩子,如果你跟他說每看幾本書,可以換一個獎品,時間一久孩子就會由「我喜歡閱讀」的內在動機轉變為「我是為了獎勵」的外在動機而閱讀。又或者原本孩子喜歡塗鴉繪圖,但有一天畫得不好被嘲笑,又或者被規定去上才藝班加強訓練,最後孩子對繪圖的興趣,可能就會失去內在動機,而變成「外在動機」甚至變成「無動機」。
個體原本就有興趣從事的活動,通常是因為內在的滿足、愉悅…等感受,引導了行為產生。但若給予過多的獎勵或處罰,通常個體的興趣會銳減。
Sponsored
通常無動機的個體,我們都會嘗試透過「獎勵」,先行誘發外在動機,然後再讓行為的外在因素,逐漸內化為內在因素,使個案找到持續下去的動力(也就是找到興趣),順著興趣走,也有很大的機會找到天賦。
這也就是為什麼有時候原本抗拒的個體,透過威脅利誘後,被動去做一件事,最後卻把這件事情做到發光發熱,這就是由外在動機發展出內在動機的歷程。
有時候公司為了管理方便,或者帳面上的數字,會讓原本有工作熱情的員工、有向心力的團隊,開始出現外在動機,嚴重時甚至讓凝聚出來的團隊力量瓦解。這也是為什麼通常公司的管理有變遷時,很容易出現一波或大或小的離職潮,這可能是沒有考慮到「員工動機」而產生的結果。
有時候想要離開的人,不會特別嚷嚷;當已經遞出辭呈時,或許就是另一個起點的開始。因為,有能力的人去並不太會因為環境而減損他的實力。動機,是讓我們產生行動,維持行動的重要心理因素之一;如果沒有動機,壓根不會想去做。
Source:http:https://www.managertoday.com.tw/articles/view/53979-END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