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个漫长的「春节假期」,很多人切身体会到了工作的不确定性。特地介绍本文给大家参考。很同意文中这句话:「让未来过得更好,是不是一定要做自由职业、要创业?也不是。」
这份蓝图,帮你做好未来的规划
作者:Lachel
来源:L先生说(ID:lxianshengmiao)
这段时间,大家的工作状态都是什么样的呢?
前阵子,我随机采访了身边的几位朋友,问他们在家办公的感受。
有人的回答是:无聊透了,什么事都推进不下去,特别想赶紧回公司上班。
但也有朋友告诉我:特别爽,不但效率比平时高很多,甚至还写了几篇文章,开始认真思考做自己的副业。
有人告诉我:公司关掉了,止损,打算疫情稳定后再重新求职。
也有人告诉我:已经做好了准备,等疫情结束后,瞄准空档,涉足之前看好的行业……
不论如何,我相信,经过这段宅在家里的日子,你,我,每个人,应该都会重新思考一下,自己跟工作的关系。
因此,今天,我想和你聊聊,我对「未来事业规划」的一些看法。
希望能给你一些启发。
请思考一个问题:你觉得,在你的未来,一个理想的工作状态,应该是什么样的?
绝大多数人的回答应该会是「不上班」—— 这固然好。但是,至少对普通人来说,它并不那么容易实现。那么,如果我们依然需要工作,有哪些因素是特别重要的?
这个问题,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,但一定会有一个交集:更自由。
我把它叫做「自由度」。
什么意思呢?它指的是:可以自由选择生活、工作模式,无需受到职位、公司和行业束缚的能力。
对大多数人来说,绝对的「财务自由」也许遥不可及,但追求更高的相对「自由度」,却是一个可以实现的目标。
并且,也是一个越来越紧迫的因素。
为什么呢?因为,我在很多文章里都提过,未来的社会形态,一定会有两个趋势。
其一,是纵向的吸收和取代:越来越多的操作性、事务性工作,将会被交给人工智能。很可能,再过10年、20年,我们如今接近一半的职位,都将不复存在。
其二,是横向的融合和跨界:越来越多的工作将需要跨领域的「多面手」(如全栈程序员)。传统专攻一个点的工作模式,将会慢慢失去竞争优势。
其实,「自由度」的本质是什么?就是不被某一个标签或者条件所束缚,拥有更多的选择空间。
举个例子:传统的工作模式,就像在你身上贴上一个标签,写着「前端工程师」「文案」「HR」;而高自由度的模式,就像在身上贴满标签,每张标签写着一项能力,对它们进行自由组合,就能适应不同的任务和职位。
请注意:我不是鼓动你去创业、去经营自由职业,绝对不是。因为无论是自由职业还是创业,都未必适合每一个人 —— 自由职业难以保证稳定的收入来源,而创业就更难了,平均能够成功的不到1%。
我们要追求的,是让自己「拥有更多选择」的能力 —— 这才是自由度的核心。
只有这样,才能在冲击到来时,最大限度地均摊风险,同时,拥有更强的适应性,能够快速调整行业、调整定位,恢复过来。
这也是我这些年以来,一直秉持和践行的原则:一切当下的目标和计划,都以提高未来的「自由度」为第一优先。
那么,有哪些方式,可以帮助我们达到这一点呢?
1. 延伸你的价值链位置
这些年以来,我做过许多工作。从内容,到推广,市场,销售,产品,再回到内容;又从线上,到线下,再到线上……
推动我这样做的动力是什么呢?是成就感和好奇心吗?其实不是,而是恐惧。是对「我会不会被某个职位所束缚,一辈子也跳不出去」的恐惧。
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。它意味着:你对风险将没有丝毫的抵抗力。
所以,不妨想一想:你所在的公司,价值链是什么?整个价值链有哪些环节,从源头,到加工,到开拓市场,到销售出去,如何把这整个商业链条弄懂、理解、摸透?
试着去理解和涉足它们。
我不是让你跳槽、换岗,而是希望你,在日常工作中,可以多去思考:我们是做什么的?为什么这个市场需要我们?我的工作在其中起到什么作用?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工作?我可以如何去接触它们、帮助它们、学习它们?
慢慢的,将自己植根的位置,从「点」,延伸到「线」,向着价值链的上游和下游扩展。
这就是第一个层次:跳脱「技能」的束缚。
接下来,再水平延伸:跟我们相似的有哪些行业?不同行业底层的商业逻辑是什么样的?如果有机会,不妨多进行「跨界」,多了解其他行业,打通各行业之间的关系,将自己对商业的理解拔高一个层次。
这就是从「线」延伸到「面」,让自己跳脱「行业」的束缚。
最终,我们的目标是什么呢?是建立一套多元的商业系统,可以从不同渠道为我们提供收入,为我们赋予源源不断的支撑,以及「东山再起」的资源和能力。
这就是第三个层次:从「面」到「多面体」,跳脱某一个「实体」的束缚。
我有不少朋友,都在做线下的文创、文娱事业,在这次冲击中损失很大,不少人都打算清算关门了,但有一位朋友,不仅没受到太大影响,反而开拓了新的产品线。怎么做到的呢?
原因很简单:他不仅仅只做线下的生意,还做线上的生意;不仅做内容消费品,也做同行业商家的供应商。所以,对他来说,线下的经营受挫并不会伤筋动骨,其他部门的现金流完全足以支撑公司撑下去。
反之,他还可以紧缩线下经营,把部分人力、资源调配到新的项目里,趁机去做一些新的尝试和探索,从行业的洗牌中,寻求新的机会。
这就是我一直强调的「反脆弱性」。对公司如是,对人,也一样。
在这个不确定的世界里,唯有让自己变得更灵活、更有弹性,才能更好地抵御风险,持久的、坚定地走下去。
2. 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
我见过很多这样的例子:
在大公司做到高层,收入颇丰,已经没有上升空间了。于是决意出来创业。不料,不到一两年,接连遭遇失败,损失大量积蓄。不得已,又重新回到公司里去上班……
为什么这些如此优秀的人,依然会遭遇创业的失败呢?
这一方面是因为,创业的失败率本来就很高;但另一方面,也跟他们自身有关:
许多人长久在一个「稳定的模式」下生长,习惯于依赖团队、公司、平台的力量,早已跟「真实世界」产生了隔阂,忽略了现实的市场有多残酷。
举个例子,在公司里,你有全套的数据辅助,很多问题都迎刃而解;但当你离开了公司,失去了这些数据库,面对真实世界两眼一抹黑,你还能否去做好决策?
在公司里,你有跨部门的资源协助,很多任务只需要简单发布个需求;但出来之后,你需要自己去寻找靠谱的人,去沟通、对接、监督,把控交付的时间和质量,你能否把控好流程?
诸如此类。这些,都是习惯于借助团队时,很难直面的问题,但它们又切切实实存在着。
所以,尽管这是一个讲求「团队协作」的时代,但它并不意味着「你只需做好手头的事情就行」—— 长此以往,你很容易把自己的视野变得狭窄,再也看不到世界的全貌。
我把这称为「细分陷阱」。不妨想一想:你现在的状态是:「没了团队,我就做不来」,还是「我能完成,但有了团队,我能做得更好」?
如果你是第一种,请努力想办法,让自己成为第二种。
具体而言,可以多问问自己这几个问题:
- 我是不是已经在熟悉、稳定的环境里待了太久?
- 我现在做的事情,能否为我增加经验值?
- 有哪些事情是需要团队、部门来帮我完成的?我能否独立解决它们?
- 除了现有的实现方式,我是否还可以有别的路径?
这可以有效培养你的抗风险能力,让你更从容地面对复杂的情境。
3. 从市场角度思考问题
我一直强调一个观点:无论你是做技术的,还是做行政的,还是做运营的,都一定要学会一件事情:了解市场。
为什么?原因很简单。营收是一家公司的命脉。一家公司能够持续运转下去,只有两种可能性:要么是此时此刻有营收,要么是大家预期它未来会有营收。
再直接一点:公司的持存是基于什么,基于投资人吗?基于股东意志吗?基于员工吗?不是的。是基于市场需求。因为有一部分人需要,所以它才能存在。
也就是说,无论你在公司里处于什么位置,你工作的最终目的,都是为了一点:更好地服务市场,满足用户的需求。
所以,反过来,从市场和用户的角度倒推,反思自己的工作、任务和产出,会更加有利于你弄清楚「工作的意义」,帮助你梳理从自己到最终用户之间的流程和业务环节。
根据 JCM 模型,这可以有效地提升你的「工作完整性」和「工作重要性」。一方面,可以帮助你提升意义感、幸福感;另一方面,可以帮助你清晰思考自己的定位,更好地理解背后的商业逻辑。
具体而言,不妨针对你的工作,问这么几个问题:
1. 它如何卖出去?
它可以如何应用到实际中?它的最终形态是什么样的?使用场景是什么?可以跟别的什么相结合?
2. 它可以卖给谁?
这个问题会促使你转变视点,从「创造者」转变为「使用者」。具体而言:哪些人可能需要它?它可以解决他们什么问题?它跟其他同类产品相比,有什么优势?
3. 它可以卖多少钱?
这个问题可以让你思考「增值」这回事。帮助你理解:市场上对其的需求是什么样的,我们又可以从中赋予它什么价值。这个商业模型是否能够长期运转下去。等等。
你不一定要能够回答这些问题。但通过这种方式,可以锻炼自己的商业思维,让你的目光不仅仅停留在眼前的「局部」,而得以思考「大局」。
无论你想在公司里上升,还是开拓自己的个人品牌,市场思维、商业嗅觉,都是极其重要的。
4. 跟公司形成合作伙伴关系
如何对待给我们发薪水的公司?
有人跟你谈「忠诚」「奉献」「狼性」,希望你处处为公司着想,最好996还不要加班费;有人跟你说,公司就是资本家压榨你的方式,要注意自己的立场。
这两种观点,我都不认同。
在我看来,把公司看作什么最合适呢?一起做事情的合作伙伴。
具体来说,就是这么三点:
- 目标一致:公司的目标、理念跟你一致,你愿意帮公司一起把这个事业做大,在这个领域深耕;
- 期望收获:在这个过程中,你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回报。可能是经验,作品,成果,名气,也可能是经济收益;
- 同等付出:为了获取回报,你给予公司同等的付出。既不占公司便宜,也不过度「奉献」。
这就是最好的职业态度。一旦用这个框架去思考,许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。
比如:
该不该加班?—— 如果你做的项目对你自己有帮助、有成长,那压根就不存在「加班」,因为你相当于是为自己在奋斗。
该不该跳槽?—— 先看目标理念是否一致,再看你希望得到什么,最后看你的付出是否「不对等」了。
选哪个Offer?—— 先看哪个职位能给你想要的东西,再看你跟哪个职位的议价权更高。
……
很多人也许不太理解:合作伙伴是平等的关系,但给我发薪水的公司,怎么会跟我是平等的呢?其实非常简单:合作的本质是资源互换。你有某些特质、能力,公司对此有需求,愿意花薪水交换它,那就建立了一种合作共生的关系。
我希望,这一点能够帮助你思考未来规划:与其去想「怎么才能升职加薪」,不如去思考「我可以如何发展我的能力,继续加深跟公司的合作」?
以自己的职业生涯为本位,寻找同行者,获取所需,释放诚意,共同完成目标。用这种心态和思路去工作,会少许多烦恼。
5. 明确自己的定位
最后,简单提一下:提高「自由度」,并不意味着漫无目的地探索、学习 —— 一切要尽量基于你对自己的定位上。
如何理清自己的定位呢?我在之前的文章里讲过:麦克利兰把人的动机分成三大类:成就动机,影响动机,亲和动机。
成就动机高的人,喜欢发挥才能,攻克难关;影响动机高的人,喜欢指挥别人,完成目标;亲和动机高的人,喜欢让「更多的人都高兴」。
对应这三者,我把不同的人分为三类,分别是:
- 创造者:喜欢打磨出优质产品的人;
- 领导者:拥有人格魅力、影响力,喜欢指挥团队的人;
- 连接者:喜欢链接不同个体,满足彼此需求的人。
这三类人,适合的做事方式是不一样的。拿自由职业举例:同样是做自媒体,创造者可能更适合单打独斗,做一名KOL;领导者可能更适合组建团队,产出优质的内容产品;连接者呢,则可能更适合聚集众多的人,组建社群、沙龙、俱乐部。
所以,不妨先问自己这几个问题:
- 你成就感最强的时候,来源于什么?
- 你做什么事情时,最容易产生心流状态?
- 你最擅长做什么,在什么事情上能做得比别人好?
然后,再把答案用这个框架进行分类、梳理,看看自己属于创造者、领导者,还是连接者。
适合自己的,能让自己获得更多自由的,就是更好的。
好啦,最后总结一下。
让未来过得更好,是不是一定要做自由职业、要创业?也不是。
我们可以通过提升「自由度」,从现在开始,为未来做好准备。
希望经历过这次疫情之后,每个人都可以更好地思考,自己的职业生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