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阳明一生历经坎坷,遭廷杖、下诏狱、贬龙场、功高被忌、被诬谋反,可谓受尽了命运的折磨。放在平常人那里,早就被郁闷死了。但王阳明在生活中一直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!
王阳明在龙场的时候,跟他去的随从都相继病倒,只有他自己安然无恙。王阳明自己说:“我来龙场两年,也被瘴毒侵害,但是我却安然无恙,这是因为我始终保持了积极的情绪,乐观的心态,没有像其他人一样悲悲切切,抑郁哀愁。”
现代科学也证明,积极的情绪有助于身体健康。
一个人如果快乐,体内就会分泌出一种激素,提升身体状态。一个人如果抑郁、郁闷,那么身体状况就会随之下降。
在赣州的时候,陈九川病倒了,王阳明对陈九川说:“生病这件事,正确面对它确实很难,你感觉如何?”
陈九川说:“这方面的功夫,确实很难。”
王阳明回答说:“经常保持快乐的心情,就是功夫。”
在王阳明看来,保持快乐不是一种天赋,而是一种能力。是一种通过智慧和修行就可以获得的能力。
王阳明正是通过他自己的智慧,在逆境中保持了快乐的心境,在毒瘴之地生存了下来。而且还修身治学,德业兼进,最终在龙场悟道,创立心学。
1
1
王阳明说:“只存得此心常见在便是学。过去未来事,思之何益?徒放心耳。”只要常存养此心,就能经常觉察到心的存在,这就是做学问。已经过去的事,和那些还没到来的事,想它有什么益处吗?这样胡思乱想,只能白白丢失清明的本心。
一个人要想获得快乐,就得有活在当下的智慧。
曾经有人向马祖禅师请教如何修行,马祖禅师答:饥来吃饭,困来眠。
这个人就很奇怪,说,其他人也是这样做的啊,难道他们和你一样用功?
马祖回答说,不是的,他们吃饭的时候想着睡觉,睡觉的时候想着吃饭,而我,吃饭就是吃饭,睡觉就是睡觉,所以不一样。
王阳明曾经以此典故写过一首诗:
饥来吃饭倦来眠,只此修行玄更玄。
说与世人浑不信,却从身外觅神仙。
简单来说,就是活在当下的时刻,专注眼前的事情,不要胡思乱想。
专注于当下的人,不对过去做无谓的得失计较,对于未来尚未发生的事情,也不做杞人忧天的担心,他们的心宁静而清明,所以他们是快乐的。
心理学家证明,如果一个人能够专注于某件事,身心就会处于一种十分和谐的安稳中,很容易引发一种超然舒缓的喜悦感。
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里,人们的幸福感之所以降低,就是因为人们失去了专注于某件事的条件。一个人每天要受到无数信息的诱惑,又有层出不穷的娱乐方式,在很大程度上分散了人们的注意力。
因此,我们要努力摆脱“走神”,在工作和生活中保持一种把握现在,专注当下的能力,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拥有发自内心的喜悦
2
王阳明在龙场时,曾经打造过一个石棺。原因就是因为他在悟道的过程中,始终不能放下自我,放下生死。他发下大愿,我就当自己已经死了,还有什么好怕的呢?他在石棺中静坐修身,潜心悟道,终于有一天,了悟“格物致知”的道理。
人生最大的障碍是自己,如果不能破除我执,那人就很难获得真正的快乐。
我们之所以觉得痛苦,是因为我们的失败。
所谓失败,就是事情没有像“我”想的那样发展运行,事情到最后,并没有获得“我”预期的结果,所以“我”就会痛苦。
所以王阳明说,所谓的寻找快乐,就是一个不断放下自我的过程。
苏轼在《前赤壁赋》里有这样一句话:
“惟江上之清风,与山间之明月,耳得之而为声,目遇之而成色,取之无禁,用之不竭,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,而吾与子之所共适。”
面临生命中的重大变故,愁绪难解,苏轼选择忘掉自我,返归自然,把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入自然,以此换来生命的洒脱和快乐。
所以,真正的快乐,是忘我的,是一种与万物融为一体,无拘无束,自由自在的境界。
3
王阳明说 :“吾辈用功,只求日减,不求日增。减得一分人欲,便是复得一分天理,何等轻快洒脱,何等简易!”功夫在减不在增,所谓减即去物欲之昏蔽;减尽人欲,便回复良知之本体了。
古代的圣贤也都告诉我们,过多的欲望是一切痛苦的来源,我们如果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欲望的满足上,那么一旦欲望得不到满足,快乐也就荡然无存。
而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,满足了这个欲望,那个欲望就会冒出来,从此沉沦欲海,永远不能自拔。
《道德经》里也讲:“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”。
人不能有太多的欲望,要懂得适可而止。
王阳明曾给学生举例,古代的张良、董仲舒、诸葛亮、韩愈等取得了卓越成就的人,无一不是淡泊名利之人,正是因为他们的欲望少,所以才能把精力专注在事业上,最终才取得了过人的成就。
只有通过节制自己的欲望,才能减少心中的杂念,才能让心灵真正意义上沉静下来,让自己在欲海中脱身,做些有价值的事情。如此,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。
生活是公平的。
你攀登过多少高山,就见过多少风景。
你开垦过多少荒地,就能有多少收获。
你努力了多少,就能回报多少,如果没有,那肯定是努力的还不够。
与其怨天尤人,不如奋起直追。
接受现状,停止抱怨,一步一个脚印,一点点改变,才能最终抵达自己想去的地方。
4
抱怨是一种可以传染的负能量。
一个人遇到不能解决的困境,把这种挫败、无力感传递给身边的人,本身就是一种自私的表现。
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,父母、子女、同事,在不同的角色中,每个人都有承担他自己的责任。
在生活压力巨大的今天,每个人都在努力活着。
没有人是你免费的垃圾桶,不停的抱怨只能把双方都拖入泥潭。
王阳明被贬龙场,随从相继病倒,他一方面要照顾随从,一方面要抵御瘴毒,还要和当地野蛮的乡民打交道。
他从未抱怨,反而一点点努力,不辞辛苦,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获取了大家的信任。
随从相继痊愈,瘴毒也得到控制,乡民也成了他们的朋友。
正是这种积极的生活态度,让王阳明收获了一大批的追随者。
在这个世界上,给人阳光的永远比带给人阴霾的,更受人欢迎。
5
考试失败,抱怨试题太难。
工作失误,抱怨客户难缠。
抱怨的人,只需要动动嘴,就可以把自己的责任摘的一干二净。
减轻了自己的内疚感,让自己心安理得地浑浑噩噩,维持现状。
孟子讲:行有不得,反求诸己。
事情做不成功,遇到了挫折和困难,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。
王阳明的学说开始不被人们接受,人们骂他是“异端邪说”。
弟子给王阳明抱怨说:他们根本不懂老师的学问,就妄加评论。
王阳明却不生气,说,是我们对自己的宣讲太少了。
他开始在京城组织讲学,一场不行就两场,逐渐凭借自己的能力,建立起心学和理学分庭抗礼的局面。
所以说,与其抱怨问题,不如找到问题的症结,出手解决问题。
6
王阳明说:持志如心痛。
一个人如果定下目标,就像心痛一样,根本无暇他顾。
王阳明在很小的时候立下成圣的目标,此后历经坎坷,从遭廷杖,下大狱,被追杀,被贬龙场,被诬谋反,命运不知道给他开了多少玩笑。
但是他没有抱怨过。
在龙场这样的绝地,他依然在思考着心学的构建,终于开花结果,立地成圣。
没有人生来就充满着正能量,但是立下足够坚定的志向,明了自己的方向,对日常生活中的不如意就不会那么在意。
一个人如果心里有一个必须抵达的地方,他把所有精力都投注进去尚且不知足,怎么会花额外的精力去抱怨呢?
7
王阳明曾经说:在事上磨炼。
一件事要做成,一定要不断尝试,不断矫正,不断付出努力。
很多年轻人初入社会,之所以抱怨,是觉得这个世界跟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不一样。
自己做了该做的,但就是没有效果。于是自甘沉沦,抱怨满天。
俗话说:铁匠没样,边打边像。
很多事情,不是一蹴而就的。
世界上很多事情,没有一个现成的图样,都是一点点摸索、试错得来的。
失败了不要灰心,不要抱怨,只要肯用心,多尝试一些,多付出一些,早晚都会有收获的。